在2017 CeMAT展會上,快倉展會上聚集了很多觀看的人群,其展示的多款智能機器人成為展會上很大的亮點,Soo56記者在此期間對上海快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兼創始人楊威進行了專訪。
據了解,2017年快倉估值達到10億元,在電商、3PL、醫藥、制造等多個行業實現了成熟的產品應用,同時項目延伸至馬來西亞以及中國臺灣地區。不久前,快倉完成菜鳥網絡和軟銀中國領投的2億元B輪融資,與菜鳥網絡攜手打造的國內最大的機器人倉庫也在廣東惠陽正式投用。

以下為采訪實錄(內容經過整理,部分有刪減):
【Soo56】:楊總,您好。通過這次CeMAT展,您覺得未來在物流技術發展上會呈現什么樣的趨勢?
【楊威】:主要的趨勢就是柔性化和智能化。所以,今年快倉所在的W3展館有很多柔性的機器人,應該是最火爆的展館。同時在W1、W2有很多基于機器視覺的供應商、環境感知傳感器的供應商,這些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這兩種變化意味著未來5年的倉庫設備是以柔性、智能方向為主。
【Soo56】:咱們這次給大家帶來了什么新產品或者技術解決方案?
【楊威】:今年為大家帶來了五款產品,最簡單的是基于貨架到人的機器人底盤做的皮帶輸送搬運機器人。這款產品有一個思路很好,它是以一個通用的標準機底盤作為模組,其它的非標應用都在機器人模組上集成。這種思路在傳統的AGV行業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快倉在電商行業走的比較早而且有一定的單量,貨架機器人的供應量比較好,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下降,對客戶來說比較容易接受。
除了這款產品,還有托盤級的機器人、重載型的機器人。它們最大的特點是不需要以往一樣走正方型網格的形式。國內的托盤標準是1m x 1.2m,為了節省倉庫的布置空間,會把整個料價做成1m x 1.2m的標準托盤模組,看似是一點點的變化,但是對后臺的調度系統、算法都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還帶來了三款產品,在快倉展臺正中間的是一款基于機器視覺和機器臂聯動的全自動分揀系統,這個機器視覺系統的能力很強大,所有倉內的SKU在入倉的時候只需進行有效的建模,然后把機器人鋪在一個料箱里或者是揀選車里,機器視覺只需要看一張照片就可以自動地把車里面的SKU很好地識別出來,并且做很好的空間定位,同時能夠輔助千量級的機器臂進行有效地揀選。
全自動分揀系統這款揀選機器人在未來2、3年內,在小3C、小店這些SKU比較標準的倉庫里,可以取代所有的揀選人工,可以給倉庫人工大概節省90%。快倉第一個demo項目已經在自己的鄭州倉庫里展開了,順利的話明年年初就可以邀請媒體朋友們去看,在這個倉里工作人員只有傳統倉庫的10%。
現在機器人的主要運載單位都是貨架或者托盤或者皮帶運載機,但是很難做到以料箱進行運載,快倉有一款輕量級的料箱自動揀選機器人,底盤依舊是貨架機器人底盤,配上其它的設備。
這個機器人配合比較強大的機器視覺系統和環境感知系統可以做到精確抓取傳統的隔板式貨架上的某一個料箱,這個設備帶來的效果就是:未來快倉的客戶,如果想要做一些低成本的自動化或者智能化的改造完全不需要任何的硬件,只要買這款機器人就可以替代掉一個人。而且這款機器人是檢料箱,料箱可以做四軸的運動,是可以跟輕量級的機器視覺的機器臂進行聯動,如果全打通,倉內揀選一個人都沒有。
【Soo56】:是無人化的意思嗎?
【楊威】:90%的人工沒有了。
【Soo56】:您剛剛也介紹了這些產品,能給我們歸納一下主要用于哪些行業?在技術產品優勢上主要集中在哪點去解決用戶的痛點?
【楊威】:傳統AGV的思路是某一個行業特定的行業機器人都是非標訂制,成本高,能力不是很強。快倉在今年整個的商務拓展和系統實施時發現行業之間的邊界變的很模糊了,傳統的2B行業也有很多的2C業務,或類似于2C的揀選業務,很多2C行業也漸漸地變成了渠道為主,有一些2B的特征,所以行業適用性還是蠻廣的。
電商、服裝、傳統服裝流通,包括給一些傳統供應鏈的升級,比如說便利店倉配中心的服務,以及一些生產型的企業,還有國內最知名的三家3C生產企業,會為他們做一些工業4.0的智能產線。所以智能運輸機器人已經在非常大的領域進行了延伸,覆蓋了很多的業務流程、不同的場景,它有非常多的面。
說道解決用戶痛點,坦率來講還是比較慚愧的。今天市場是客戶踢著我們往前跑,因為客戶有太多的需求和問題需要解決,但是我們的技術儲備和項目能力確實跟不上客戶的需求,2016年快倉做6個項目,2017年到目前為止已經做了40多個項目。
【Soo56】:增長好快。
【楊威】:做40多個項目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了,所以也向我的客戶道歉,確實是我們的能力不足以及資源獲取的不足。有些事情想做或者本能做好但是沒有做到,無論如何從技術的拓展性上講,我們做的底層研發,比如說環境的感知,基于機器視覺和傳感器。我們會和國內很多創業公司一起,不管是攝像頭、機器視覺、方木、TOF的都會集成在系統里,包括各種各樣的芯片、精誠的也好、廣域的也好。快倉的芯片可以做成小徽章在人的身上,機器人就知道人的存在了,人進到機器人區里面就像皇帝進到了自己的后宮,大家都退避三舍,每個人都躲著他,這樣可以完成一定的人機分揀作業,會保證人的安全性,所以這是通信、環境感知機視覺、傳感器包括一些調度。
不知道行業的專家各位前輩認不認同,但是從某個角度講,可能行業里并不存在一個能夠跨越大部分自動化設備,能夠在一個倉庫里把所有自動化設備統一調度起來的系統,大部分的集成商是把各個供應商提供的解決方案連接起來、串接起來,但不是統一調度起來。快倉目前也在做,和很多的合作伙伴合作做一個能夠把所有倉庫的智能化設備統一調度起來的大平臺,我們稱之為未來智能倉庫操作系統,這是完全看不見的,全是代碼,快倉已經在操作這件事了。
【Soo56】:下一步的規劃是什么?發展戰略或者是布局,根據市場用戶需求有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楊威】:快倉是一個研發型公司,我們主要是對產品負責,我們的產品是服務客戶,很多時候產品初期客戶的需求不一定是真的。
【Soo56】:為什么?
【楊威】:給大家講個故事。在倉庫的動線規劃小細分體系里,你的揀選動線和補貨動線應該是分開的,否則動線會沖突。但是在我們基于貨架機器人到人的揀選方案里,最有效的貨架,最珍貴的貨架會放最好的貨,會離供應量最近,也就意味著這些貨賣的快,被補貨的幾率更大,意味著我們的補貨動線和揀選動線是重合的。從傳統的倉庫規劃的角度來說是不利于揀選的,但傳統是人到貨揀選,我們變成了貨到人揀選,在我們的系統里是沒有問題的。
但我們在最知名B2B電商的倉庫里碰到問題了,我們給他們規劃了一套系統,揀選工作站和普通工作站在同一個揀選面,動線有交叉,但被他們對接團隊的物流規劃師反對了。所以我們把揀選的工作量和補貨的工作量放在了倉庫的兩端,完全分開。結果是補貨都補在離揀選的貨架最遠的地方。
【Soo56】:這個對揀貨有好處嗎?
【楊威】:全部都是壞處,我們統計下來在排名第二的B2B電商的倉庫里平均運行的距離是在這個倉庫里的3/1,就是因為揀選動線和補貨動線布置的問題,這是傳統的倉庫和基于貨到人規劃系統的思維碰撞。
像我們這樣的機器人廠商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們并不百分之百自信,因為我們見的倉庫確實少。作為用戶方甲方,5年、10年甚至是20年的倉庫運營經驗告訴他們我們的做法是錯的,但很多時候客戶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對的。好在快倉第四年的創業團隊里已經有了很多物流大咖,倉庫、軟件、設備,包括我的投資人百世、菜鳥,這都是中國倉庫運營最專家的團隊。所以背靠他們看,一起打造這個系統心里會更踏實一些。快倉會基于用戶的真實需求。
我經常給自己的工程師舉個例子:有人說,我餓了我要吃餃子。其實不是想吃餃子,就是餓了,你可能給他滿漢全席他更愛吃,可能你給他面條他不愛吃最后也吃了。
【Soo56】:可能理念沒有到位。
【楊威】:對,其實他的需求不是要吃餃子,需求是“不要餓,要吃飽”。所以這個事情就是你怎樣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因為我們做的很多事并不是延續性創新的技術,有些東西是一些顛覆性創新的技術。那么,這些技術怎么能夠連接到客戶的真實需求,是需要廠商花大力氣,不但要理解技術、理解最前沿的科技,也要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這是快倉要做的。
【Soo56】:剛才您說客戶的需求自己不知道要什么樣的解決方案,快倉是如何解決的?剛才您也說了當時在其他公司遇到的難題。
【楊威】:坦率地講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解決辦法,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雙方的觀點碰撞,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我們說服了他,或者他們說服了我,而且最后的結論是正確的。最不理想的方式就是正確的一方卻被說服了,大家付出成本不斷地改進。所以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什么特別好的方式,但是比較欣慰的是快倉公司可以把今年40個項目所經受到的血的教訓全部都沉淀下來,體現在我的產品,體現在我的解決方案里,體現在規劃師和顧問團隊的職業素質里。所以我相信隨著我們項目經驗逐步豐富,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給出的東西越來越能說服老專家;隨著我們系統布置的越來越廣,可能任何一個客戶,服裝類、企業類、3C類想做解決方案時可以找到對標對象。
【Soo56】:現在企業發展態勢比較好,您覺得未來五年、十年業務方面會有拓展嗎?根據市場用戶的需求,技術會有怎么樣的變化?
【楊威】:未來10年我今天不敢說,因為確實想象不到。
【Soo56】:未來的期許呢?
【楊威】:未來5年,勉勉強強的講一講。今天客戶的需求太旺盛,客戶的痛點太痛。倉庫不管是電商還是傳統行業、各種各樣的行業,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基本沒有人,你是招不到人的,我們的可用勞動力其實已經被釋放的差不多了。
【Soo56】:招不到人是因為工資高還是被機器替代?
【楊威】:工資高,而且你給再高的工資90后不愿意做這件事。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某一個供應鏈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給旗下的便利店做配送,便利店到了夏天最好賣的是什么?水,所以一個便利店一次補貨要補1.5噸的水,這個揀選人脫著地牛把1.5噸的水給揀出來再脫出來,要一個半小時,出來以后汗直接濕到褲腰帶,基本上是每個月底發工資離職50%。
真的受不了這種苦,以前是不存在這種業態的,以前行業是有很多批發商、渠道商,這個貨是一層一層代理下來的,這些小便利店是要開著面包車或者是踩著三輪車在批發市場上貨的,他可以吃這個苦。今天集中式的供應鏈沒有人能吃的了苦,急需設備、供應商給大家把勞動力降下來,所以我的客戶是在沒有機器人以前花大價錢租電動托班車。電動托班車租起來很貴,幾年下來要平攤5、6萬的成本,而且還要有人看,所以這是很大的成本提升,管理難度也很大。如果倉庫機器人能夠把所有的問題解決掉這對他來說是非常好的。
未來5年快倉的目標是什么?快倉的目標是讓客戶的倉庫里所有的搬運達到無人化。但今天我們肯定做不到,今天只能做到40%左右的工作用機器人取代,剩下60%的工作還是人,還是要有托班車、叉車、地牛很多東西。
未來5年,隨著智能駕駛、機器視覺技術、幻覺感知技術、傳感器的空前進步,像嵌入式處理平臺、芯片等都進步的很快,基于這些技術加上傳統物流供應鏈、供應商,他們的話語權、實力越來越強,上海整個供應鏈的伙伴都強了。快倉在這樣大的環境當中,是天時地利人和,客戶有需求,行業伙伴又準備好,快倉希望抓住這個機會,把倉庫的智能駕駛做出來!做好!
(來源:Soo56 記者: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