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創資本投資總監趙律出席“2018中國康復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趨勢論壇”表示,在國家政策驅動引導下,中國康復行業前景猶如星辰大海,但無法產業化終究只是做“慈善”,良好的商業化模式才是康復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趙律,合創資本投資總監。曾任職Toshiba、藍韻和邁瑞等公司的研發、產品經理相關崗位。2015年加入合創團隊,聚焦IVD、精準醫療、高值耗材和康復領域投資,典型投資案例包括海格德、華邁興微、庫珀科技、紫薇帝星、佰辰醫療等。
以下為演講摘錄——
康復市場為啥興起?
中國康復市場一直就存在,但近年來興起緣于兩個背景:
第一、國家面臨老齡化的挑戰,老齡化已經成為中國人口發展的最大特征,成為不可回避的挑戰。今天的日本和臺灣大概就是中國十年之后的景象,未來三十年,中國將面臨靠五分之一人口養活五分之四人口的困境。同時,人老病多必然發生,失能、失智、慢性病患者數量將逐年遞增。老齡化挑戰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所以國家已出臺一系列引導政策。
第二、康復水平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隨著社會財富積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開始關注有康復需求的群體,這是康復市場實現產業化的基礎。
應對老齡化的挑戰是國家戰略,躲不開,必須要面對,但是怎么辦?答案是不知道,起碼還要摸索很多年;總結臺灣或是日本經驗,也是兩條:第一、不能照搬日本或是臺灣模式,部分借鑒或是不借鑒,走創新之路;第二、費用部分靠政府,但是不能全部靠政府,另外一部分必須要走商業化和市場化道路。
如果康復患者僅靠政策支持和資助,做“康復”就無異于做“慈善”,長此以往,康復醫療機構將無法提供高質量服務,市場將難以為繼;同時,政府資助的經費來源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而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年輕人呈減少趨勢,所以政府資助無法長期持續。
應對老齡化是挑戰,但也蘊藏著投資機會。雖然國家出臺政策引導,支持企業和資本在康復市場上探索,但對于投資,要分辨清楚哪些是真正的商業化和市場化需求,而不是一把抓。抓得好的是機會,抓不好的可能是“雞肋”。
誰為“康復”買單?
對于康復投資,由于康復市場服務的群體是失能、失智、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市場投資也必然面臨諸多挑戰,主要在于:
1、服務群體龐大(2015年數據)
a) 老年人口:65歲以上老人超過10%;
b) 失能4000萬,完全失能過千萬;
c) 殘疾人:9000萬 ;
d) 慢性病患者:3億 。
2、支付困難
客戶群體多數支付能力不足,為康復產品和服務買單的往往不是患者本人,這點往往被創業團隊所忽略。國家在逐步擴大康復類醫保范圍,就是在逐步解決支付問題,但畢竟十分有限,而且還處于康復基本面需求層級。
3、利潤不高
康復行業天然跟慈善相關,這不是一個可以和IVD等領域相媲美利潤的領域,投資或是立志在康復行業創業的人必須明白。
廣義的康復市場可分為“康復”和”恢復”患者兩類。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經過治療,能夠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持續為社會提供價值,這類患者具備較強的支付能力;而前者則已經全部或是部分喪失重新工作能力,本身不具備充分的支付能力,需要家屬或社會來“買單”。
我認為,相比較針對“康復”患者的產品和服務,可能針對 “恢復”患者的市場更具有投資意義。因為“恢復”更多是指向慢性病患者,未來會向“康復”患者轉化,資本的介入有助于延緩這部分群體向“康復”患者轉化的時間。
康復市場投啥?
結合康復市場的特點和挑戰,康復領域有如下值得關注的投資熱點:慢性病管理,康復醫院(骨科康復、神經康復、精神康復等),智能輔具。
慢性病管理:這個部分跟老齡化聯系最為緊密,而且很大一部分是要轉化為“康復”的患者,所以歷來是投資的熱點。慢病管理目前的難點在于動態連續的監測和可依從性之間的矛盾,支付方面反而問題不大。
康復醫院:關注失能,更要專注失智。對于失能患者,家人還可以部分承擔;而失智部分,專業護理性較強,對家庭和社會的困擾很大。康寧醫院能在香港上市,足以說明這是被實踐驗證了商業模式,可以同類挖掘投資。
智能輔具:康復市場里面有“兩個缺“。第一、缺年輕人,未來5個人中,只有一個是年輕人;第二、缺專業的康復技師。所以,智能輔具只要能部分解決這兩個“缺”,就有巨大社會價值。
如何判斷投資機會?
合創資本在康復領域的投資實踐主要聚焦于慢性病管理部分,以減少或是延緩慢性病向“康復”類患者轉變。合創資本的投資邏輯在于重點關注:
項目本身是否有具體的臨床使用場景?
是否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目標市場空間是否足夠大?
是否有足夠高的技術或是商業門檻?
根據上述判斷邏輯,合創投資了部分與康復相關的企業,包括——
海格德生物致力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提前預警。心血管疾病最大的痛點是無法預測發病時間,一旦發病則非常危險,海格德通過IVD指標,能夠提前診斷,預防風險。目前,海格德已和美年、慈銘、愛康國賓等體檢機構合作,解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心梗腦梗突發的問題。
怡和嘉業則以“幫助家庭應對呼吸慢病”為使命,開創性地融入了血氧監測和治療數據遠程監測功能,并為無創呼吸機用戶創建了國內首家專業互聯網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諸如打鼾之類的呼吸問題實際上慢性病的開始,怡和嘉業通過家用呼吸機和健康平臺,能夠從呼吸開始,做好呼吸類慢性病管理。
憑借多年的產業背景和對技術的認知,合創資本還投資了兩家與慢性病管理相關的生物傳感器項目。
GluSense是以色列公司,創造了世界首創全植入連續血糖監測醫療級傳感器。一般的植入性血糖檢測儀,大概每三天或是七天便需要更新一次,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負擔,依從性也不好。而GluSense產品則將植入時間延長至半年植入一次,解決了動態連續的問題,依從性也得到極大的改善。
ChroniSense Medical則是在手環、手表中內置檢測呼吸系統、心腦血管八大指標的生物傳感器,用以實時監控慢性病患者的體征變化。通過實時監控,80%的疾病可以通過提前預警實現預防。
總體來說,合創對康復領域的投資是高度關注,重點研究,謹慎投資。